第十八章 御下之术(1 / 2)

“你要看君令?”

赵括看向乐乘,眼神中带着杀意。

一个裨将,竟然要求新上任的主将出示君令?

他有这个资格吗!

看到赵括的眼神,乐乘猛然间汗毛倒竖,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涌上心头。

赵括没有再搭理他,转身走向主位跪坐下来。

“诸位,奉赵王君令,从今天开始,由我负责调度军中大小事务。”

说完啪的一声,将佩剑拍在了几案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裨将的脸庞。

在军队改革中,赵国可谓是最先尝试变法的国家。

后世大多数人对赵国的印象,都还只停留在长平之战中,被那个纸上谈兵的家伙坑惨了的赵国大军。

但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在损失了四十万大军以后,秦国拥有四倍于赵国领土的绝对优势,但还是花费了四十年时间才将赵国灭掉。

可以说,六国之中,能与强秦有一战之力的并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赵国才最具备这个实力。

世人未必尽知,在抵抗强秦无差别碾压的同时,赵国仍能腾出手来收拾北边的匈奴,而且还能在长平惨败的两年后征集“不足二十万”的兵力以廉颇为首抗击五十五万秦军,令秦军折损四十万大军铩羽而归。

一战,直接抹平了在长平之战中的亏损。

由此可见,抛开王室后勤不论,只论战力,赵国士兵的勇猛,绝不输与纠纠老秦。

赵国毗邻草原,民风彪悍,能征善战。

自赵武灵王开创了胡服骑射的先河,一支来去如风的骑兵精锐部队便从此诞生。

所谓胡服便是长裤,别小看这个改革,是直接颠覆了人们对士兵灵活性的重大突破。

赵武灵王命令士兵作战时上袄下裤腰系宽腰带,腰带上可以挎剑和干粮,整个骑兵部队的机动性便得到了有效提高,从此告别了宽袖大袍行事动作夸张的腐儒风格。

即使骑兵战力得到提高,也只是用来对付北方的匈奴才算派上用场。在内陆山地作战,由于骑兵并未配备脚蹬和马蹄铁,所以只能用来辅助,并不具备单独作战的能力。

能让赵国引以为傲的,仍是强悍的步兵。

赵国军队编制中分为两种,一种是郡县征兵,另一种便是常备军。

前者属于义务兵,战时由各郡县征调民兵统一调度,同时也是各诸侯国最普遍的兵种组成部分。

而常备军则是职业军人,靠各君主用国库供养的军队。

职业军人常年征战沙场,作战经验丰富,但同时消耗巨大,国力不足时,与民兵十之二三已经算战力十足了。

而此次长平之战,赵王为了尽可能地一鸣惊人,一举将秦军击垮来确立新政后的威望,所以就采取了“悉其士民”的做法,尽起全国之兵与秦军抗衡。

如今站在赵括眼前的十名裨将,只有李齐、乐乘为首五人皆是从雁门关撤防回来的将领,而其他五名牙门将军则是各郡县的民兵头子。

在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伍,五十人为小戎,百人为卒,两千人为旅,万人为军。

牙门将则是率领两千人的最低级将领,而李齐和乐乘皆是万人将。

李齐是刚从雁门关回来,跟随赵括而来,乐乘则是追随廉颇的直属将领,对赵括有些许不服也属正常。

按照前世赵括的做法,一上来必定要夺乐乘的权,把整个赤丹峡营垒的控制权让李齐全权接管。

很明显,如今的赵括跟历史上那个傻缺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赵括知道,只靠一个威慑的眼神,只能起到眼前的震慑,在军队中若想树立起绝对权威,必须拿出令对方心服口服的实际行动才行。

“乐将军,营中还有多少粮草?”

赵括忽然问出这个问题,让乐乘很意外。

不过在廉颇派遣他来的当晚,他便查看了辎重营里的存粮,早已心中有数。

“回禀大将军,我军粮草充足,可供大军三个月用度绰绰有余。”

赵括眉头一皱,沉声道:“乐将军,军中无戏言,吾乃赵王亲派大将军,汝若有半点虚言,可敢拿项上人头担保?”

“这……”

乐乘低下头来,左右看了看。

赵括抬头吐出一口气。

“你们,退下去吧。”

“喏!”

八名牙门将军连忙拱手退出。

这个举动让乐乘很是吃惊,想不到从未带过兵的赵括,一上来便展示出了一名领军大将应有的稳重,只是一个眼神便明白,有些军中机密,不得为旁人知晓。

“这次乐将军可以直言,不许有半点隐瞒。”

“大将军。”

乐乘拱手道:“实不相瞒,营中粮草可维持一个月,大王有令,此为机密不得擅自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