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之,《周易·键》哲理意义深刻,是王权专制制度下为官之道的警示之语。刘要是能看懂这篇文章,也不会在*革中落个死无葬身之地。
而《周易》第十篇的文章更是为官者的警示之作,其中心思想是:“伴王为政,如履薄冰”。
我们且看《周易·履》原文与译文:
(原文)
“()履虎尾,不咥人,亨。
素履,往无咎。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大君。履虎尾,愬愬,终吉。夬履,贞厉。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译文)
“十、踩着了老虎尾巴,可老虎并没有咬人,是亨通的结果。
以朴素坦荡的胸怀,进入仕途,没有灾祸。若仕途道路平坦无险,就连不愿入仕的隐士也会参与社会活动,岂不是光明的未来。然而自身有问题,如眼睛有疾,还要勉强看视;瘸了腿还要勉强地去走路,踩着了老虎尾巴,被老虎咬了,岂不凶险。因为这些人是靠武力取得的君位,才是凶险的根源。踩着了老虎尾巴,但能恐惧警惕,最终是吉利的,不会受到伤害。排除仕途上的障碍,还会有不少的困难。若行为审慎,遇事周密,而反复地考虑周详,政途就会大吉大利。”
《履》里的“履”本义是践,踏,踩。引申为实行,做事。本篇的题目“履虎尾不咥人,亨”里的“咥”(dié),是指咬。这一句话是说:“踩着老虎地尾巴,老虎却没有咬人,是亨通的事情。”这是比喻。而生活中若真的踩着老虎尾巴,能不被老虎咬么?这是用老虎来比喻君王。“履虎尾”是比喻在君王身旁做事的君子们。后来不是有一句成语“伴君如伴虎”吗?这里用“履虎尾”来寓意行事谨慎小心,即使冒犯了君威,而处危不被伤害。这是讲给君子听的,这属于政治上的谋略。
本篇里的“履虎尾,愬愬,终吉”也是警示句,那么如何避免“履虎尾不咥人”的事情发生呢?这是作者指出做事的行为原则。
“愬愬”:指惊恐样子。如《诗》里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履虎尾”上,如“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般谨慎,小心。最终是平安无事的。即踩着老虎尾巴,而不被老虎伤害。这是比喻,是说,跟在国君的后面,若能小心谨慎行事,最终是吉利的。这就是指明了行事方法。只有看不到自己的缺陷与毛病,才会履虎尾,被虎咬。这是为君子讲述的为政之道。在《周易》时代,无论是西周的周王,或是诸侯国君,及卿大夫。也无论是“武人为大君”的西周分封以外的新兴诸侯,都是家长制的统治体制模式。在家长制下做事的“君子”,不就是与老虎为伴吗?但这些“君子”是能转化的,如《乾》篇里讲的那些从“潜龙”到“飞龙”。“君子”既是国君的卿,或某一天就变成国君。这里依然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谋略上的道理。
《周易·履》文为君子讲述的是为官之道,即论述了仕途上的险恶性。让君子为官时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那般,才不会招致灾祸发生。
《履》文是为君子讲述为官之道和官道做事环境,对这两个方面所进行的论述。对为官者比喻时常跟在吃人的老虎身后,说明为官之道所存在的险恶性。教育君子在为官上如同伴随在吃人的老虎身旁,如何才不被老虎伤害,就要注意自身的问题,时刻反省自身,做事要谨慎周密,如履薄冰那般。再一方面,要给予为官者宽松平坦的平台,并排除官道上的阻碍,为入仕为官者提供一种宽松无险的做事环境。
《周易·履》篇无疑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把“大君”(国君,诸侯)比作老虎,为政是跟在老虎身后。其寓意深刻,比喻形象鲜明而精辟,又发人深醒。《周易》里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而曾国藩读懂了古代里的“社会学”, 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能够自我保全,既没有受到贬谪,也没有性命之忧,其原因就在于他的谨慎。曾国藩曾对其弟说过:“吾兄弟位高功高,名望亦高,楼高易倒,树高易折。吾与弟时时有可危之机。”
曾国藩在他日记里经常写道:官位越高,权势越重,就越容易招致大祸。因此,曾国藩总是生活在无穷无尽的忧患之中。
曾国藩还言:“处兹大乱未平之际,惟当藏身匿迹,不可稍露头角于外,至要至要。”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后,曾同样面临这样的境况,为保全自身,曾国藩自剪羽翼,使清廷不再害怕他篡权,最终曾“命”和“名”都保住了。
而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里,刘的冤死,自已有没有一定的责任呢?若刘能读懂《周易》,铭记《周易》里的警示之语,也不会落的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