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命悬一线,匈奴脱逃(1 / 2)

我从汉朝走来 海曲县民 1034 字 12个月前

公元前135年,匈奴遣使来长安,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

大臣王恢是燕国人,对匈奴的情况比较了解。王恢对汉武帝说:“朝廷历年与匈奴和亲,和平局面往往只维持数年,匈奴便背弃盟约侵犯我国疆土。所以与其和亲受辱,不如兴兵彻底铲除匈奴之患。”

此时韩安国站出来言道:“匈奴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像鸟一样迁徙,行踪飘忽不定,所以难以用武力收服。

汉朝与匈奴远隔数千里,长途行军人困马乏,而匈奴以逸待劳,汉军若想取胜何其难也!

所以与其诉诸武力,倒不如同意与匈奴和亲。”其他大臣们大多支持韩安国的意见,汉武帝权衡利弊之下,只得与匈奴和亲。

雁门郡马邑县有一位名叫聂壹的豪强,依靠在汉朝和匈奴之间贩卖货物起家,所以对匈奴那边的情况十分熟悉,深知匈奴特别依赖汉朝出产的丝织品及铁器。

于是聂壹通过王恢向汉武帝进言:“如今朝廷刚刚与匈奴和亲,因此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官吏和百姓尚无戒心。不如让边民通过巨大利益来诱惑匈奴大军深入内地,朝廷调集重兵伏击,这样一定可以击败匈奴,使其不敢再轻易兴兵入寇。”

汉武帝觉得王恢这个主意可行,于是在朝会上与大臣相商战和大计。王恢说道:“秦朝未统一中原诸国以前,北方的代国在外面临匈奴的军事威胁,在内又有诸侯国互相攻杀不已。

即便时局如此动荡,代国百姓仍然能够按照四时节令从事农桑生产,仓房里的粮食常有盈余,所以当时匈奴也不敢轻易入侵代国。

如今赖陛下之威严,天下得以统一。然而匈奴却不断侵扰边境,原因无他,就在于匈奴认为汉朝软弱可欺,不足为惧。所以微臣认为应该对匈奴用兵,让他们知道我汉朝的厉害!”

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力渐渐强盛。汉武帝清楚的意识到匈奴人贪得无厌,反复无常,所以对历代先皇的和亲政策心生不满,早就有了通过武力解决匈奴问题的想法。

当时朝会上以韩安国为首的大臣仍然不同意出兵,但汉武帝力排众议,下令与匈奴永久断绝和亲,调动大军主动出击,准备进攻匈奴。

公元前133年夏,六月,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统领三十余万精锐士兵埋伏于马邑县两旁的山谷中,在此等候入侵马邑的匈奴单于大军。

为了诱使匈奴上钩,朝廷暗中派聂壹逃往匈奴,作为汉朝安插的眼线。聂壹因为过去经常往来于匈奴部落之间,所以匈奴未对聂壹的到来起疑心。

聂壹信誓旦旦的对单于说:“小民能设法杀掉马邑县令,然后举城投降大单于,马邑城里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到时尽为大单于所有。”

匈奴单于贪恋汉朝的富庶繁华,被即将唾手可得的巨大财富冲昏了头脑,所以对聂壹的话未经深思便信以为真。聂壹见单于中计,不免心中暗喜,于是骑快马来到马邑。

聂壹为了骗取匈奴的信任,就从马邑城里找了一个死囚冒充县令,然后砍下死囚的首级,交给单于使者作为凭证,对使者说:“县令已被我杀了,马邑现在群龙无首,回去报告大单于火速带兵来搬运金银财宝!机不可失!”

匈奴单于得到消息,喜不自胜,于是亲自统领十万骑兵,经由武州塞杀奔马邑而来。等匈奴军队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路时,单于看见牛羊漫山遍野,却不见放牧人,单于暗中思忖事有蹊跷。于是单于命令小股部队攻打附近的一个汉军据点,试探一下附近有无汉军大股部队。

不久匈奴骑兵俘获了雁门郡的尉史,单于觉得尉史官职太小,打算杀了他。尉史为了活命,就把朝廷派重兵打算在马邑伏击匈奴的情报告诉了单于。

单于听后,惊出了一身的冷汗。过了好一会才恢复镇定,单于缓缓说道:“我本来就觉得今天的情形有些不对劲,汉朝果然有埋伏啊!”于是下令全军火速撤退。

等单于大军安全返回匈奴后,不由得舒了一口气,然后对众人说:“我在危急关头得到汉朝尉史,使我匈奴免遭灭顶之灾,这都是天意啊!”于是封尉史为天王。

汉军得到了聂壹有关匈奴即将到达马邑的消息,于是全军严阵以待,只等单于进入马邑好来个瓮中捉鳖。

然而,汉军埋伏了大半天也不见匈奴一兵一卒。正在纳闷的时候,塞外传言单于已经撤了。于是汉军紧急追击,等到了塞外时,匈奴早就不见了踪影,只好无功而返。

当时王恢单独带领一支军队从代郡出发,原本打算迂回后方截击匈奴粮草辎重,与马邑的主力汉军前后夹击匈奴,力求将匈奴全歼。后来听说单于已经安全撤回,王恢畏惧匈奴兵力占优,所以最终也没敢出击。

三十万汉军徒劳无功,于是汉武帝迁怒于当初力主出兵的王恢,不久将王恢交予廷尉议罪。

廷尉认为王恢贻误战机,按罪当斩!王恢闻讯大为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