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天宝文萃(2 / 4)

满唐华彩 怪诞的表哥 2314 字 12个月前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这诗太过奇特,且恰好很符合李隆基的经历与喜好,甚至让他低声念了出来,之后赞不绝口。

朕倒未想到,市井间竟还有这般有诗才者,倒也巧妙。

继续看,下面竟还有个诗评,述了此诗的不妥之处,还为这诗补了几句。

李隆基喜欢这诗,见有人批评,先是摇头,但又因对方实在是言之有理又微微点头,道:“评诗者是个高人啊。”

“是。”薛白应道。

之后接连有几首好诗,如“游鱼牵细藻,鸣琴好音。谁知迟暮节,悲吟伤寸心”,李隆基也很喜欢,对这《天宝文萃》好感倍增。

直到下一首诗映入他的的眼帘。

诗题赫然是《嘲李林甫》。

这诗写得不好,用韵也不太对,形制更是如打油诗,偏是读起来十分好记。

其中有些骂李林甫的句子十分直接,如“朝野共贺遗贤少,月堂曾致几家残”,“哥奴何止作郎官,宰相其实识字难。”

再看诗评,把这诗的水准批驳得一塌糊涂,称“不可称之为诗”。

但那评诗者最后话锋一转,评了一句“唯胆气雄也!

李隆基抬手一指薛白,想要骂几句,但其实他也没那么生气,毕竟这诗嘲骂的是李林甫,又不是天子。

再往下看,大部分都是精挑细选的好诗,但偶尔也能见到些针砭时弊的诗,嘲杨銛、陈希烈的都有。

甚至还有一首嘲薛白的,诗云“且试一曲《郁轮袍》,金榜题时忘姓名”,把王维也一道嘲讽了。

就这样时而看诗,时而看市井间的嬉笑怒骂,李隆基不知不觉已将一份文萃报看到了最后。

最后,则是评诗者留了一句总评。

“野无遗贤乎?!

李隆基笑着摇头不已,把手里的报纸拍在御案上,意犹未尽,既觉得不能放任如此薛白以及刊报院的行事,又觉无伤大雅,反而有些意趣。

总比一天到晚把他比作汉武帝、汉成帝要好。

“这些诗评,可是你写的?

“回陛下,不是。”薛白应道:“这些诗作都是王昌龄筛选的,诗评也都是他写的,圣人看版头的署笔便知。”

李隆基目光看去,果然看到“秘书少监陈公督刊”“纂修使王昌龄主编”

“校书郎薛白副编”。

“竖子,你耍心眼,算计好了要帮王昌龄。”

“回陛下,我是认为王大兄有才华,适合操刀此事,才请国舅为他谋官。”薛白道:“此为知人善任吧?。

李隆基微微叹息,道:“朕若非欣赏他的才华,早让他埋骨岭南了,召王昌龄觐八九品官的贬迁自是不必禀报给圣人的,因此,殿上只有薛白知道王昌龄已经被迁往龙标县了。

他却不说。

任由宦官们一声声把圣人的旨意传下去。

“传旨,召王昌龄觐见!。

纸覆在刊版上,毛刷轻轻刷过,接着便换下一张,《天宝文萃》还在印刷着,叠好,一部分在长安发散,也有一部分随着船只沿黄河而下,送往州县。

有人策马追上了王昌龄,将他带回长安。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诗家夫子王江宁,王夫子刊我的诗了!”

朱雀大街上,有一衣着朴素的年轻书生高高扬起手里的报纸,疯了一般地喊道:我的诗终于有人看到了!

当即有行人转身看向他,问道:“你做的是哪首诗?”

“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忆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

“这诗是你作的?你便是报上说的叶平?”

“哈哈哈,有人知道我的名字了!有人知道我的名字了!”

年轻书生狂笑着,不再回答那些路人,自扬长而去。

他走过朱雀大街,拐进城南他暂时租住的昌乐坊,脸上的笑意始终未消。

长安城北贵南贱,昌乐坊住的都是贫苦之人,每年各地的流民若能到长安,常常会聚集在这附近,等着卖身为奴。

一间许多人分赁的宅院前,正有个衣着华贵者站在那,似在挑奴婢,一见年轻书生,便上前打了个招呼。

“敢问,可是叶平郎君?”

“我不是甚郎君,你是谁?”

“鄙人康乐,乃是长家康记商行的管事,我家阿郎读了郎君的诗,十分仰慕,想邀郎君到家中赴宴,不知可否?

喜欢我的诗?!”叶平大喜,笑容当即更为灿烂,眼神清澈,显得很单纯。

他还只是个没什么城府的年轻人……几日后便娶了康家那并不漂亮的女儿。

成婚当日,他喝醉了,却还是很高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