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张落的新奇(1 / 2)

寒门豪绅 对不准马桶 1015 字 2023-05-17

时隔多日,深水湾已经改头换面。

从原本的那个僻静的小海口,摇身一变成了人潮鼎沸的大码头。

除开小渔村的人外,还有不少其他地方的村民在此定居,周围的渔民也纷纷来此摸鱼,尤其是在金沙滩闹了海寇之后,大家伙唯恐海寇再次上岸,都跑到秦镇这来了,以至于深水湾一度超越金沙滩,成为方圆数百里最受欢迎的海口。

看着杨帆撒网捕鱼的渔民,那波光粼粼的大海在阳光的泊泛下熠熠生辉,让从未见过海面的张落,心中凭生一股向往。

相比之他那已经兵荒马乱的故乡,眼前的近海县,更显得繁华安宁。

“恩人,你来啦!”

李二牛从船上跳下来,屁颠屁颠的跑到秦镇面前。

“二牛,这是张落,这段时间暂时在你这干活。”秦镇简单的介绍道:“老张,这是二牛,咱自己人,有什么事只管开口,不必客套。”

简单的寒暄之后,海滩上响起渔民的号子。

几十上百赤裸在上身的渔民,同心协力拽着长绳,将渔网拖出水面。

“千仞丝?”

张落眉头微挑,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物,连忙走了过去。

“你认识这玩意?”秦镇好奇道。

“深蜀的工艺,不算认识,只能说见过。”张落抚摸着渔网,不由得惊奇道:“质感微凉,硬度适中,制作这根千仞丝的人,是个好手!千仞丝韧性极佳,确实适合制作渔网,这张渔网哪来的?”

“我做的。”秦镇笑着道。

“你做的?”张落惊了。

“准确的说,这张渔网是我编织制作的,而这千仞丝是我买的。”

闻言,张落仔细端详了一下渔网,不由得称赞道:“做工确实巧妙,张弛有度,这世间能有你这样奇思妙想之人,我见得不多。”

他顿了顿,又道:“只是这千仞丝,终究是纺织之物,承载有限,最多一千斤就达到了上限,若是能够用精铁织网,效果一定比这千仞丝好,说不定能捕上万斤重鱼。”

“你能做吗?”秦镇来了精神。

“应该可以,但需要工具。”张落耸了耸肩。

这番话让秦镇对张落的冶炼技术充满了好奇。

他十分想知道,眼前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究竟拥有着怎样令人拍案惊奇的手艺!

秦镇暗暗发誓,等林三回来了,他定要将铁匠铺的相关物件置办齐全,直接让张落开工!

“对了。”

秦镇似乎想起了什么,眼神随即变得炽热。

这张落既然连铁丝都能捣鼓出来,那么更精细的铁具呢?

比如……枪管,撞针?!

众所周知,一硝二硫三木炭是火药的制作基础,但想把这玩意合理可靠的运用到军事上,则需要一定的冶炼技术。

黑火药起于唐,兴于宋,定于明。

宋以前,人们极难控制火药的威力,多用于民间烟花亦或是炼丹师;宋以后,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冶炼技术的提升,煤炭炼铁的推广,让当时的匠人可以制作出质量更高的精铁,组成了最开始“热武器”研发的构成条件。

在此之前,北宋的武将会将火药绑在铁箭上发射,手铳用的还是竹管枪管。

威力堪忧。

而到了南宋,火药技法越发先进,出现了最初的“管形火器”,竹管被更精密的铁管和铜管所取代,则子窠用铁块等物质制成(类似子弹) 然后火药利用爆破的张力把推子窠出去 ,这是后来步枪和子弹的雏形。

很不幸的是在与宋的作战过程中 金人和蒙古人也相继学会了火器的使用和制作 这对蒙古铁骑几乎打下整个欧亚版有着巨大贡献。

而到明以后,随着灌钢法的改进,苏钢的出现,让当时的匠人可以制作出更强有力的枪管——也就是炮筒,红衣大炮成为主流。

秦镇曾看过很多历史小说,里面的人随随便便就能制作出高稳定性的火铳、大炮。

这其实并不合理。

黑火药和火器,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只需要一硫二硝三木炭,而后者则需要较为先进的冶铁、锻造工艺。

秦镇并不清楚这个世界的锻造工艺,是否可以支撑生产火器所需要的必要零件,但从匠人能够生产出千仞丝这种级别的工艺来看,应该还是有些可能的。

面对秦镇期盼的目光,张落略显迟疑。

“你让我弄一个实心的铁棍没问题,但你要是说想把铁棍中心给掏空,还得保证整个结构大致稳定,还能像卯榫那样和其他玩意衔接起来,我觉得你是来找事的。”

他没好气的说道:“我是铁匠,不是神仙。”

闻言,秦镇不免有些失望。

若是能捣鼓出火器来,他完全可以大展宏图,对这个世界进行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