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钱改(2 / 2)

中的柴薪皂隶、直堂皂隶是较早折银的徭役类项,其折银大约始自宣德间。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官员们要增加个人收入。

比如轿夫,本该朝廷安排轿夫服徭役,但是折银后由官员自己安排。

据估算,仅柴薪皂隶银一项,宣德间便可达256万两,随着官员人数的增加,明中后期的银数肯定更多。

由此可见,明朝虽然名义税赋很低,但杂税之巨非常骇人。

不过,尽管皂隶折银归兵部武库司掌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柴薪、直堂皂隶折银都要解往京师兵部贮藏和统一发放。

兵部武库司主要负责发放两京文武官员的柴薪、直堂皂隶银,而到地方任职的官员,布政司与按察司等官由布政司统一贮藏和发放,各府州县官则由各府贮藏和发放。

宣德时期两京官员4363人,取弘治八年人均拨给柴薪皂隶2.67名,每名额定折银12两,约有139791两。

到了万历年间,人均柴薪、直堂皂隶3.57名计,那么估算的总数可能更多,约计十九万两。

而兵部车驾司银库的收入也是兵部白银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车驾司银库包括其下辖机构太仆寺常盈库与车驾司本身的银库。

太仆寺本就是大明监管马政的衙门,常盈库存银其实都是马价折银。

因南直隶地方所解马匹“多矮小,不堪征操,今后江南该解马匹,其不堪不敷之数,每匹征银十两,类解收贮,随时官买,寄养给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