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满朝文武抢着捐银子!(1 / 2)

极品大昏君 陈三寻 1219 字 2023-09-23

慌了! 满朝文武权臣都慌了。 哪怕是以宁文为首的五部尚书此刻也慌了。 不就是捐点银子吗? 总比抄家强吧! “陛下……老臣愿意为朝廷捐款一万两,您看如何?” 其中一个大臣再也扛不住了,第一个主动站出来捐钱。 “老臣愿意捐银一万五千两!” “臣愿意捐银两万两!” “还有我!” “……” 满朝文武权臣争相捐银,生怕慢一点,也被抄家。 整个金銮殿成了捐款现场了。 而且一个比一个多。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明眼人都看得清楚。 再不出点血,恐怕不只是出银子这么简单,人头都有可能不保。 见到这一幕,李奕只是笑了笑,默不作声。 孙庭宗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赞许的目光始终没有收回。 一张一弛,轻易拿捏着满朝文武,陛下已经有了雄主之风,中兴大风,指日可待! 就在群臣争相捐银之际,李奕突然喊了一声。 “来人!” 只听一声震耳欲聋的“诺!” 金銮殿外,一群凶神恶煞的禁军,在吕瀚成的率领下冲了进来,手持长刀,杀气腾腾。 事情差不多了,也该收尾了! “哈哈哈!” “诸位爱卿的忠心,朕已经知道了,为了大风朝,宁可忍饥挨饿,也要捐银子,好,很好!” 李奕突然画风一转,“将两位少卿和两位御史拖下去,枭首示众,族人一律发配边疆,永不录用!” 伴随着阵阵惨叫声,四人直接被拖了出去,只剩下满朝文武权臣惊惧连连,却无人阻止。 “传朕旨意,从今往后,天下,永不加赋!” “退朝!” 李奕说完就走,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只留下一群权臣还惊魂未定。 “唉!” “小皇帝长大了,已经有了貔虎之威!”宁文望着李奕离开的背影,暗暗叹了一口气, 望着满朝文武权臣脸上惊魂未定的模样,他的心头就说不出的担忧。 可随即,他便思索道:“小皇帝没这个本事,莫非有人在暗中指点小皇帝,会是谁呢?” …… 退朝之后,李奕在御书房单独面见了孙庭宗。 如今的孙庭宗已经不把李奕当做小皇帝来看了,而是一个真正的铁血帝王。 “陛下,您今日所作所为可真是令老臣刮目相看,佩服,佩服呀!” 听到孙庭宗的夸赞,李奕宠辱不惊,反而摇头道:“区区小计,上不了台面,朕现在关心的是潼关外的逆贼朱崇远!” “不灭了朱崇远,朕总是觉得睡不踏实。” “朕现在需要一个得力干将平叛,不知道孙爱卿可有合适人选?” 孙庭宗沉思道:“平叛不难,难的是如今我大风王朝已无兵可用。” 李奕深吸了一口气,诧异道:“怎么可能,我大风朝的军队呢?” “陛下,九边精锐驻防边关,防备草原部落,轻易动不得,辽东精锐,驻防辽东,威慑四边,虽能调兵,可也不多,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至于京师各军,虽人马众多,却久疏阵仗,不堪大用。” 李奕点点头,久疏战阵不要紧,操练起来不就行了,再大不了,就直接拉到战场上,以战练兵。 “孙爱卿,朕想知道这京师一共有多少兵马?”李奕沉声问道。 孙庭宗思索片刻,叹息道:“回禀陛下,京师周围有三大营,五步马营,顺天府等等。” “粗略估计不下二十万!” “哦,这么多!”李奕眼前一阵火热,仿佛已经看到了二十万兵马列阵的场景。 旌旗蔽空,长枪如林,披甲胯马,阅览全军,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不等李奕高兴的,孙庭宗突然泼了一盆冷水,“陛下,这是账面上的数字。” “咦,什么意思?” 李奕自己都愣了,“孙爱卿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这里面还有其他猫腻?” “孙爱卿,你只管说,朕现在只想知道这整个京师到底有多少人马。” “要实际数字!” 李奕眉头紧缩,心头担忧。 “这个嘛?” “回禀陛下,拢共不会超过五万,四万多一点。” 什么? 四万多一点? 二十万兵马,实际也就四万多一点。 这是什么概念。 整整五分之四的人马凭空消失了。 虽然早就猜一点,可没想到差距这么大。 就指望这么点军队,想要平叛,简直是痴心妄想。 看着李奕暴怒暴怒的神情,孙庭宗也不禁叹了口气。 虽是文臣,却有一身报国杀敌之心,直到最后却是无能为力的叹气。 他还没说,确切的是没敢说,这四万多一点兵马,全都是老弱病残。 别说是上阵杀敌,就是能跑到战场上的也没几个。 李奕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微眯起深邃的眼眸,目光久久停留在孙庭宗的身上。 看的孙庭宗一阵发毛。 陛下这……这眼神怎么跟狼似的。 就在孙庭宗想要说点什么,宽慰一下李奕之时,李奕自己摇头一笑,“这倒也不奇怪,朕的朝堂都是这般的乌烟瘴气,军队能好了才真的奇怪了。” “罢了,这件事到底为止吧,是朕的错,朕知道。” 孙庭宗大惊,忙跪地请罪,“陛下,臣等无能。” “行了,孙爱卿,这事不怪你,是朕的错,起来吧。” 李奕脸上看不出半点惊慌,反而是坦然,“这样吧,鉴于京师周围驻防的军队不堪大用,朕想让你暗中挑选几个得力的人到直隶,东山一带招兵买马。” “记住,是朕的私军,不归任何人统领,只听朕的。” 说到这里,他伸手抓起孙庭宗的手来,吓得孙庭宗老脸一变。 “孙爱卿,这支军队不能公开,只能秘密进行,训练方法,朕回头给你。” “你可明白?” 孙庭宗抽回手,点头道:“老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