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赚? 而且占城国还能当二道贩子,把松江棉囤起来卖给还没有跟大明有大规模贸易往来的林邑等国。 在升龙府以南的奉化府,胶水县(即今越南河南宁省东部红河下游交水县)。 虽然地名有点搞笑,但这确实是通往安南国都升龙府仅存不多的交通枢纽和要隘之一了。 因为这里有一条名为“胶水”的河流,作为红河的主要支流,起到了天然的阻隔作用。 嗯,这地方在陈朝还叫奉化府,目前在胡朝被称为天长路。 胡季犛跟王莽其实也有点类似,总喜欢乱改行政区划。 之前就把好好的府给改成了府、路并行,也就是所谓的“路置安抚使副,府置镇抚使副,州置通判、佥判、县置令,尉主簿以管之;路统府、府统州、州统县;凡户籍、钱谷、狱讼,总为一路之簿,岁季报省,以凭稽考”。 如果这样也就罢了,但偏偏胡季犛还要折腾,又把府、路并行改成了镇,改清化镇为清都镇、国威镇为广威镇、谅江镇为谅山镇再往后又有改镇为都统府的操作,总之,折腾了一圈官民苦不堪言,最后又改了回去。 像极了指着十几版ppt最后说第一版合适的老板。 不过当初都统府的几大都统,如今都被胡季犛收拾的差不多了,物理意义上的收拾。 北江路都统府的陈元沆和三江路都统府陈元杼都死了,继任的三江安抚使陈恭肃投降了大明,而如今只剩下一个陈朝老臣,少保王汝舟在奉化府坐镇,抵御李景隆的进攻。 在胶水的另外一端,明军主帅李景隆,率领着麾下越滚越大的五万军队赶到了这里,进军可谓是神速。 除了正儿八经的明军,自然也有收编的安南仆从军,有些县里,直接是县令开城投降,更不乏对胡氏不满的豪强举家投效,再加上发满了饷不需要找安南人借军功的明军,军纪总体维持得还算不错,一时间竟然真有了几分“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景象。 潘麻休和升龙府派来的几位将军都清楚,过了胶水就是大平原,后面根本无险可守了,所以干脆集中兵力囤聚在此,以图阻挡明军过河,借此拖延时间。 换言之,安南南北两线的战局,都汇聚到了两条河上,北线是富良江,南线是胶水。 明军任一渡过哪条河,都会直接导致安南的战局彻底不可逆转。 现在北线二十余万安南军,南线八万安南军,已经成了被明军包夹的三明治,只能是做困兽之斗,固守等待气温转暖,没有任何主动出击的余地。 安南的命运,已经来到了最后时刻了。 “这倒真是易守难攻啊!” 李景隆看着前面的胶水,心中有些暗叹。 事实上,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安南弃守本末》就曾记载,“明永乐五年,张辅追击敌军至胶水县闷海口,贼败而逃,然其地湿险,不可驻兵,遂议还师”。 胶水此时作为红河的主要支流,水流湍急,而且除了少数渡口,可谓是遍布沼泽地和暗滩,军队很难展开。 不过虽然胶水城前面的水势和地形确实险峻,易守难攻,但明军也不是吃素的。 得益于明军成规模的舟桥部队,明军早就准备好了渡河器械,只需要用炮火压制住当面的守备之敌,就可以搭建浮桥。 毕竟安南人的弓箭不能跨河,而明军的炮兵是可以轻松跨河的。 但问题在于,搭建浮桥不是目的,把大军运输过去才是。 而胶水的地形却限制了明军骑兵的发挥,毕竟没法连人带马武装泅渡,而同样的浮桥,运输一个骑兵和一匹马的时间,足够运输五个步兵过去了,一般渡河没有先让骑兵过的道理,只过去少部分也没用。 但敌人的骑兵则可以随时从胶水城以及周边的堡垒出击,对渡河明军形成“半渡而击”的效果,骑兵机动力强,火炮由于没有开花弹,打移动速度缓慢的步兵集群还行,但很难对移动的骑兵目标实现大规模毁伤,所以搭设浮桥简单,但想要安全通过这里的话,难度其实非常大。 同时,胶水城周围可是足足猬集了八万余安南军! 不得不说,明军加上仆从军才不过五万,就敢出动渡河进攻,双方的攻守之势,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 “搭浮桥,过河!” 李景隆一声令下,南线对安南国都升龙府最后一块屏障的攻坚,正式开始了。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第四百二十六章 神速(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