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张璁的安排2(1 / 3)

“你再看看现在的朝中,什么样的官员最多?”

“这……”

徐阶犹豫。

张璁直接道:“有过地方做官经历的官员最多。你自己看看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土地部尚书、税务总司总司长,基本上都有地方做官的经历。甚至是担任过地方巡抚、地方总督的官员最多。这是一个趋势,未来皇上提拔的朝廷重臣,包括内阁阁臣都会是这样的模式。”

“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徐阶质疑。

虽然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不是什么硬规定。但一直以来大家都是遵循这个规矩。要不是如此,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脑袋也要进入翰林院。

翰林院开始的时候是真的很清贵。

甚至因为翰林院有太多的才子,很多科举考试非常好的进士,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二三十年也没能够怎么升官。可是他们继续在翰林院耗着,就是因为在翰林院是最有可能入皇帝的眼,未来潜力也是最大的。

张璁摇头。

笑着道:“朝廷何曾有过这样的规定。只不过是约定成俗,但并不是朝廷的政策。要真是有这样的规定,高阁老是怎么入阁的?高阁老可不是翰林院出身。皇上连祖制都能改,区区这点约定成俗,算得了什么。你去看看内阁阁臣的情况。皇上除了和杨太师、王阁老讨论军事问题之外,其他一些朝廷重要事情,什么时候只让内阁处理过的。都是召开廷议解决。你说为什么?就是因为皇上不信任那些内阁阁臣。现在的内阁阁臣大部分都是一辈子在翰林院、礼部、国子监转转,最后在六部担任尚书之后,进入内阁的。他们基本上没有在地方当过官,皇上相信他们可以处理朝廷日常事务,但不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关系到地方的具体事情。”

徐阶静静地听着张璁的话。

因为论起对于皇帝的认识,谁也比不上张璁。毕竟张璁作为皇帝的宠臣,虽然是礼部尚书,但几乎几天就跟皇帝单独见面。这种待遇就连内阁首辅费宏都比不上。

朱厚熜虽然是勤政之君。

但除了早上进行三个小时左右的小廷议,或者是廷议之外,也就是经筵日讲跟讲官谈话。到了下午的时候,除非有大事情,一般是不会召见大臣的。

因为到了下午,就是朱厚熜的休息时间。

因此能够被朱厚熜在休息时间单独召见谈话的,都是皇帝的宠臣。

张璁看徐阶很认真的听,继续道:“我记得皇上说过。最熟悉地方的是那些县官,只有当过县官、府官,才懂得地方的实际情况。没有当过县官、府官的官员,他们不管看过多少资料,都不可能真正的了解地方的情况。这样的官员推出的政策,怎么敢保证适合地方。你明白皇上的意思吗?要不是进士少,皇上是恨不得把所有的进士都放出去担任县官,让他们了解地方。”

徐阶微微点头。

在翰林院,和在地方是完全不同的经历,这一点徐阶是有很深的感触。

跟着彭泽清丈庄田,后来去湖广担任按察佥事,参与丈量土地、掌握地方司法,都是在翰林院学不到的。因为地方情况比翰林院这种机构复杂多了。

而且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北直隶、南直隶、湖广,各有各的不同。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习俗不同,做事风格也不同。

这些自己不亲身经历,光是看书是很难了解的。

“皇上还说过,没有治理过两个或者三个省份的官员,他凭什么能够统领朝政,能够制定影响全国的国策。现在明白了吗?皇上未来会越来越倚重那些在地方历练过的官员,而不是只在京城一步一步升上去的那些官员。他们以后就算是入了内阁,也只能是处理一些日常公文。皇上是不会倚重这样的官员,特别是在国事上。你就算是有什么好的想法,皇上也不会信任你。因为你没有任何地方做官的经验,皇上不相信你的想法,会适合地方。”

徐阶虽然有过这样的想法,但这是第一次从张璁口中,亲自听到皇上的意思。

还是年轻。

徐阶现在才二十八岁,入仕也不过八年。

很多方面还是比较幼稚,并不是历史上那个老谋深算的政客。

但现在明白了。

张璁的意思是,皇上未来会越来越重视有过地方任职经验的官员。自己虽然也在地方历练过,但地位不高。最好是能够在地方做到巡抚、总督这种地位。

徐阶这个时候倒是不怀疑张璁要贬自己去地方。

因为如果真的要驱逐自己,张璁是不会说这么多话的。因为徐阶知道,张璁不是那种婆婆妈妈的人。真要是放弃一个人,或者打压一个人,哪里会跟你费口舌。直接就对你下手了。

“张公,你想让我去哪里?”

听了张璁一席话,徐阶也接受了张璁的观点。

之前他想要在翰林院熬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