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213 平衡(2 / 5)

最合适。西北提高粮食产量,就是稳定西北,也是减轻朝廷负担,是朝廷对于西北的大战略。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朕已经决定了。朕找你们是想谈谈另外的事情。席书跟朕表示身体有恙,希望致仕。你们两个人怎么看?”

王瓒和王宪本来都是很不满意。

他们是皇帝的“功臣”,皇帝不应该这样对待他们。当初皇帝赢下了大礼仪之争,才能够彻底压倒了杨廷和,皇权才会彻底稳固。

在这个过程当中,王瓒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没有王瓒这个当时的礼部尚书冲锋陷阵,大礼仪之争皇帝绝对不可能占据上风。可以说王瓒为了大礼仪之争的胜利,连自己的名誉都挂上了。

可是现在自己只是想要处理一个陈九畴都没能够完成,那么以后其他人怎么看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威信,继续当内阁阁臣,自己以后还怎么冲击内阁首辅的位置。

皇帝为什么也会被臣子所“胁迫”,或者被臣子“裹挟”。就像是历史上嘉靖皇帝处死抗倭名臣张经,不见得嘉靖皇帝真的就认为张经有罪。

但当时严嵩和张经水火不容,严嵩一定要弄死张经。

嘉靖皇帝衡量之后,认为严嵩对自己更重要,自己更离不开严嵩。所以最后选择了严嵩,处死了张经。也就是说皇帝有时候也不能随心所欲,也是要照顾下面大臣的心情。

王瓒认为自己对于皇帝更重要,皇帝应该选择自己,处死陈九畴。但皇帝选择保陈九畴,那么意思是要抛弃自己?所以王瓒和王宪两个人,心里都是慌慌的。

皇帝认为你重要的时候,你做什么都能够得到皇帝的支持。当皇帝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地位再高、权力再大,又有什么用处。

嘉靖皇帝信任严嵩的时候,听从严嵩的话,可以弄死张经,可以逼周尚文赴死。可是当皇帝要抛弃严嵩的时候,严嵩做过的任何事情,都是他的罪名。

伴君如伴虎。

王瓒和王宪并不是没有这个担心。

可是突然听到朱厚熜询问两个人席书的问题,两个人立马来了精神。

席书是大九卿,是通政使。

也是朱厚熜大礼仪之争的时候,支持皇帝而升官的官员之一,成为了大九卿。大礼仪之争的时候,大家还是政治盟友,一起合作对抗杨廷和。

“皇上,席文同(席书)这段时间的确是身体情况不佳。但臣没有想到,席文同的身体已经到了要致仕的地步。实在是太遗憾了。”

王瓒这几年政治水平真的是大涨。

迅速的理解了朱厚熜的意思。朱厚熜这是因为陈九畴的事情,觉得对不起王瓒和王宪,所以要补偿他们。告诉他们席书准备致仕,那么大九卿之一通政使的位置就空出来了。

你们两个推荐一个人,接替通政使的位置。

所以王瓒直接表示,席书身体真的不好,不能处理通政使司的工作。一句话就真的定死了席书,你席书不管是不是真的身体不好,你都必须要身体不好。王宪就更加聪明,立马道:“臣也听说过席文同身体不好。只是没想到到了如此严重的情况。”

两个人都巴不得席书滚蛋。

虽然曾经大家是盟友,但席书稳定了通政使位置之后,双方就开始分道扬镳。实在是因为席书动不动就给皇帝建议,召回王琼、王阳明他们。

他这样的建议,当然是得罪了王瓒、王宪他们。

王琼、王阳明这个级别的大佬如果入京,那么让其他人怎么办。难道把位置让给王琼和王阳明,这是目前朝中那些大佬都不同意的事情。

你席书和王阳明关系好,和王阳明的学生,像方献夫他们关系莫逆。甚至席书平时以王阳明学生自居。你喜欢王琼、王阳明回京,但其他朝廷重臣没有一个人喜欢他们入京。

所以王瓒、王宪他们早就看不惯席书,想要踢走他。不让他在皇帝跟前,天天嚼舌头。

只不过席书在大礼仪之争,率领那些王阳明学生,给朱厚熜摇旗呐喊,也算是功劳很大。所以不好直接驱逐他,现在他自己要离开,正是一个好时机。

“通政使,这个位置很重要。你们看谁能够替代席书。”

王瓒和王宪相互看了看,虽然没有说话,但很快就达成了默契。

实在是因为大九卿候选人是有限的。王瓒和王宪当然是要找一个投靠他们的官员,这样人数就更少。在这么少的人当中,选择一个人,当然是比较容易。因此两个人迅速的达成了一致。

王宪是吏部尚书。

所以开口道:“皇上,臣推荐南京工部左侍郎宋景。”

“宋景?可是镇压了陈卿暴乱,担任过山西布政使的宋景?”

“是。”

朱厚熜点头。

宋景此人历史很复杂。

弘治十八年的进士,和严嵩他们是同一批的。宋景在严嵩他们那一批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