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逻辑(2 / 3)

。”
李谕自然赞同:“生物大门类下的一些细分领域,如果潜心钻研十几年,咱们确实可以和洋人争一争短长。”
戴芳澜很有信心:“十几年嘛,那肯定够了!”
李谕本来一直想早点搞定青霉素,不过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觉得应该先放一放。
青霉素搞出来不难,难在培养出可以量产的菌株。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对照试验,运气成分不能忽略。
关键青霉素的现实意义太大,这反而成了制约李谕的核心因素。
而且青霉素价格太贵,国内消费不起,生产出来就怕给洋人做了嫁衣。
毕竟工科不同于数学物理这种纯理科,工科对经济的影响太大了。
搞搞纯理科可以做到人畜无害,洋人能把你捧到天上;但工科就触动了太多利益。
李谕小心翼翼地搞无线电和汽车,其中汽车基本只研究专利,做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隐形知识产权型企业,工业方面还是欧美在做;无线电更是高科技型产业,而且李谕把摩根家族拉了进来,让他们分享利润,不然根本没有搞起来的可能。
青霉素虽然属于生物范畴,但说它一句生物工程不为过吧。
原创出来,没有洋人掺和,李谕在羸弱的民国政府之下,根本没有保护自己的可能。
就算欧美忍得住,日本人也绝对要对李谕动手。
另一方面,虽然一战时可以依靠青霉素大赚特赚,也能拯救一些外伤患者。
但其实一战时期死人最多的是西班牙大流感。
缘起于美国的那场大流感造成了5000万以上的死亡,超过了一战死亡人数不知道多少倍。
全世界也就十七八亿人口。
最后,还有个原因就是抗生素与细菌之间的微妙关系。
众所周知,细菌一直在进化,很容易产生耐药性。
这就导致抗生素成了一把双刃剑,如果控制不好,就是潘多拉魔盒。
所以生物学真心不能随意触碰,必须在建立非常完善的基础后,才可以更进一步。
现在还不如让戴芳澜这些生物学家好好搞搞很有前景的微生物学,打打基础。
除了抗生素,生物领域还有太多未知等着开拓呢,包括生物医药方面。
——
李谕和他们聊了一会儿后,几人便赶紧回去继续上课了。
上午的课程很紧凑,还有一节心理学和一节西洋史。
整体上可以把清华学校当做一所后世的高中看待。
到了下午的国文课程时,李谕专门过去溜达着看了看,很明显能看出来大部分学生从态度上不是很重视这些课程;当然有很认真的,比如吴宓、金岳霖等。
不仅学生,有的老先生也很松懈,甚至有喝过酒来上课的。
反正清华的国学水平提升真的要等陈寅恪、吴宓等人创建国学研究院以后才能提上来了。
四点后,是清华学校很有特色的一小时运动时间,所有的教室、图书馆、宿舍全部关门,强制运动。
就算不想运动,也要在外面散步或者看别人运动。
李谕环顾了一圈,运动的种类非常齐全,比如球类,不仅有洋人很喜欢的网球、棒球、篮球、足球,还有刚刚传入国内没多久的羽毛球、乒乓球。
足见清华对体育注重。
民国初年的清华虽然是理工类院校,但学生相对活泼,没有老气横秋的态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运动比较多。
李谕准备把这种模式以后引入上海的大同大学。
往后几十年里,清华大学在运动项目的比赛中往往是乱杀的存在,与上海几所大学的足球赛、篮球赛一直是南北争霸的典型。
此外,还有各位耳熟能详的一些操作早在民国初年就是常态:比如学校为了在运动项目中保持优势,会特意养一批运动能力很强的学生。
当然了,运动本身就是一项积极向上很阳光的事业,没必要因此诋毁。
说白了还是从美国大学学来的,清华基本上完全照搬美国模式,老美的常春藤本身就是体育联盟,清华学生留美后大都进入这些名校,肯定要提前做做准备。
——
对李谕来说,在大学里上课感觉挺舒服,民国局势乱得就像一团麻,只有校园里还有一点象牙塔的纯净。李谕只要有时间,早晚都会开车过来,有时还去附近的园林转转,只是颐和园仍旧是皇室遗产,进不去。
这天早上,李谕开车前往清华园时,突然在道上遇见一辆马车,看形制就是从紫禁城出来的。
李谕开车路过,看到了骑在马上的小德张。
那么马车车厢里必然就是隆裕太后。
小德张也看到了李谕,打招呼道:“这不是帝师嘛!”
李谕说:“德公公,是去颐和园?”
小德张说:“是的。”
马车上的帘子打开,隆裕探出头说:“原来是李帝师。”
“太后。”李谕欠了欠身,稍稍表示了一下尊重。
隆裕仍然感觉很受用:“现在都不把我们娘俩放在眼里,还是帝师懂礼数。”
李谕其实是感觉有点可怜。
隆裕基本就是个背锅侠,业是以往的掌权者作下;慈禧死后的三年,朝中还有个摄政王,隆裕就是个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