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很多时候被尊为道教创始人。
天师府如今已经传承到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虽然比孔门少了几百年,不过已经很不容易。
中国人口最多的四大姓氏为李王张刘,李和刘都是因为出了汉唐两代帝王。
王是因为历朝历代一直有很多名门望族,如琅琊王氏等,并且不少前朝之人会改姓为王。
张,则有张天师这种民间影响力极大的人,堪称无冕之王。
在不少地方,大家介绍一般都是这样:
——请问贵姓?
——免贵姓某。
但张姓却比较特殊,可以不加“免贵”二字,因为玉皇大帝也姓张,本身就是贵姓。
此时的城隍庙不能和后世作为著名景区相比,甚至连同时期的佛教寺庙都比不上,整体看上去不是很气派。
很直观就可以感觉出清代的道教相对明代已然非常衰落。
天师张元旭此时已经脱下了在北京时穿的官服,换上了道袍,城隍庙的外面黑压压挤了不少信众。
道家大体可以分成全真和正一两派。
全真派主要是修身养性以及丹鼎之学;正一派则偏于符箓,并且更倾向济世一点。
正一派就是龙虎山张天师的一派,他们相对全真派要自由一点,戒律比较少,可以居家修行,并非一定要出家,所以其实挺能吸引普通民众。
总体看,佛道两教派还是向好的,可惜明清两代发的正式度牒非常少,想成个正儿八经的道士或者和尚十分困难,就和考公似的。
而由于正统的和尚、道士太少,许多没读过几本佛经、道家经籍的人就会滥竽充数坑蒙拐骗,所以晚清民国时期邪教丛生,甚至还有不少军阀也信。
李谕只在一些八九十年代林正英演的香港捉鬼电影中看过道家一些符箓画诀的场面,眼前张元旭做得更加信手拈来。
等他们忙乎完后,李叔同才带着李谕在一个小偏殿见到了天师张元勋。
张元旭竟然知道李谕,见面后就说道:“贫道在京城时,听过不少次帝师大名,久仰久仰!”
李谕说:“帝师就是个虚名,您的天师之名可要厉害多了。”
张元旭叹息说:“天师之名也不如往日,如今西方的上帝教盛行世间,到处都是洋教士。”
李谕一点不以为意:“正一教已经扎根两千多年,岂是几个洋人传教士就可以撼动。”
张元旭却有些无奈道:“帝师看看这破败的道观,再看看那些华丽的教堂,又是在如今乱世之中,令人难免伤怀。”
李谕连忙帮他打消疑虑:“乱世道门救苍生,天师何须担心几个小小的教堂。”
张元旭也感觉自己说的话有点太悲观,于是说:“惭愧,贫道竟生出这种心思。”
李谕接着说:“如今四海之内皆有道门子弟,我便认识一个远在玉门关之外的求道之人。”
张元旭说:“玉门关外?”
“是的,数千里远。”李谕说。
张元旭说:“三清恩惠大地,福泽远至边陲,令人又心生鼓舞。”
李谕连忙劝说:“必然很鼓舞!当年老子出关尚且只是出了函谷关,如今紫气范围更加广大,远至玉门关。这位关外的道士数十年里久闻天师大名,一直想入关向您求道。”
张元旭心中肯定想让正一道扩大影响力,毕竟本来北边是全真派占多数,于是说道:“我龙虎山对于虚心求道之人,永远敞开山门。”
李谕等的就是这句话:“正好我要去一趟关外,劳烦天师写一封手谕,我带去关外,说不定回来的信徒会不少。”
张元旭问道:“这一趟路途遥远,想想就困难重重,帝师当真要去?”
“自然要去!”李谕立刻打包票。
张元旭说:“好!帝师好风骨!我也不能让帝师失望。”
张元旭要来笔墨纸砚,迅速写了一封名为“紫气东回”的敕令。
李谕颇为满意,完全达到了预期要求。
自己费尽周折,不信搞不定莫高窟那个臭道士。
临走时,张元旭又亲笔画了一个符咒并写了一幅字送给李谕和吕碧城,“帝师、夫人,愿此符保二位福寿双全、金玉满堂。”
李谕感激道:“多谢天师。”
——
离开城隍庙后,李谕让李叔同帮着联系上海县的县衙购买豫园的产权,自己则去看望一下章太炎。
此时的他还被关在提篮桥监狱中。
李谕买了烧鸡美酒,给监狱的看守一个银元就被放了进去。
章太炎怡然自得,在那读书看报,甚至还有茶水喝,只不过茶碗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