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五章 梁士诒(1 / 2)

严范孙经历过维新变法以及八股文废而再立的事情,算是终于看清了清廷对科举的态度,才回到天津一心搞起了现代教育。

李谕不知道严范孙为什么和自己提经济特科,于是问道:“严先生想说的是?”

严范孙说:“我认为你可以参与一下,作为最懂西学的人,非常合适。我可以联系唐道台,由他举荐。”

经济特科能参加的人都是必须经由大臣举荐。

李谕笑道:“还是算了吧,我对功名没什么兴趣。”

严范孙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我知道你才是真正懂得西学之人,而只有让懂的人管理西学方面的教育,国家才能有前途。”

严范孙这么想倒是有点像笑傲江湖里方证和冲虚道长让令狐冲当五岳剑派掌门人的意思。

严范孙心中想的是教育,但清廷在这件事上却不见得这么想。

这么多年了,教育与科举也从来不是画等号的事。

李谕问:“我并非对西学所有领域都知晓,如果是考政法内容,我也不懂。”

严范孙说:“国家需要政法人才,也需要科学的人才,朝廷设立恩科,不会像过往大考一样死板。像你这么懂科学之人,我想很有机会。”

李谕问:“有什么不一样?我可听说科举要是字写得不好一点机会没有。”

明清两代,书法水平对于能不能中状元非常关键,必须要写一手非常标准的馆阁体才行。

李谕在博物馆见过明清时期科举状元的文章,那书法水平是真的非常高,和印刷体几乎没什么两样。

以李谕的书法能力,根本不登台面。

严范孙说:“这次考试并不刻意追求书法,即便是涂改也没有关系;而且考试时也不再遮掩姓名、专门誊录。”

李谕说:“要是能用硬笔书法还好说,毛笔的话真心拿不出手。”

李谕就算会写毛笔字,让他写蝇头小楷也太难了。

严范孙说:“我听说,阅卷大臣荣大人是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你出身京师大学堂,想必会有加分。”

“荣大人?荣庆荣大人?”李谕问道。

“当然是他。”严范孙说。

李谕摊摊手:“那就没办法了,我和他关系并不好。”

“你?和他关系不好?”严范孙讶道,“他可是管学大臣,而且以后肯定还会升迁,怎么和他会关系不好?!”

李谕叹道:“这件事说来话长,但情况的确是这么个情况。”

“这就不好办了,”严范孙捋着胡子,“你实在不该得罪荣大人。”

李谕说:“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吕碧城在旁也无奈道:“这位科学巨子,得罪的人可不少了。”

严范孙说:“如此一来,只能另寻他人。我实在不想让好不容易成功举办经济特科,再次因为人选失败而功亏一篑。”

李谕说:“严先生既然已经准备投身西学教育,为什么还对科举一事念念不忘?”

严范孙说:“这件事终究是因我提议而起,总不能坐视不管。”

李谕说:“既然严先生已经到了京城,我陪着你一起去会馆看看吧。”

清朝时,进京赶考的人往往住在宣武门外的各省会馆。

李谕又对吕碧城说:“一起去?”

吕碧城说:“我一介女子,是不是不太合适?”

“怕什么,”李谕满不在乎,“你难道怕才华比不上他们?”

吕碧城一听这话立刻来了斗志,“我才不怕。”

几人刚到会馆,就有人叫住了严范孙:“严大人!许久不见。”

严范孙也认出了他:“翼夫,你怎么在这?”

翼夫是梁士诒的字。

梁士诒是此后北洋政府中赫赫有名的交通系代表人物,交通银行就是由他创办,他对于早期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梁士诒说:“我准备应试经济特科。”

“你?”严范孙不敢相信,“你已经高中进士,来凑这个热闹干什么?”

梁士诒说:“这些年来我一直醉心于财政、河渠、道路等方面的问题,再加上我本人多年来研习科举,早已明白要‘学归实用’,当年的进士身份已经没有什么用处。”

他中进士比严范孙晚了一年,两人的情况颇有相似之处,都认识到了科举的弊端。

严范孙说:“以你的才气,想必再中进士不是难事,如此两中进士之壮举,实在是令我也不胜期待。”

梁士诒笑道:“还是说不准的事情。”

严范孙对梁士诒倒是很有信心:“如今钻研西学之人并不多,再加上你的基础,绝对比常人要强,有可能会高中状元。”

“我尽力而为,”梁士诒看向李谕,“这位是?”

严范孙为